鉴定人:张建华教授
张建华,物证分析教授,广东开元文书司法鉴定所技术负责人、文书司法鉴定人。
主要工作经历
1974年-1978年,作为知识青年在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县下乡插队。
1978年-1982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化学专业(化学师资班),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1984年,调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化验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办案工作。
1986年-1987年,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完成了公安部主办的刑事化验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
1994年,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调入广东警官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办案工作,历任广东警官学院刑事技术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刑事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
2000年-2001年,在清华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并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访问学者。
2002年,广东警官学院所属的广东天正司法鉴定中心成立,被聘为中心主任,并作为鉴定人获得了文书鉴定、微量物证和法医毒物司法鉴定资格。
2007年,被聘为广州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专家咨询组微量物证专业组专家。
2011年,被聘为广州市司法鉴定协会第一届副会长。
2016-至今,于广东警官学院退休,被聘为广东开元文书司法鉴定所技术负责人、鉴定人,专职从事文书司法鉴定工作。
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张教授一直从事刑事科学技术的教学、科研、办案和管理工作。先后主讲《文件材料检验》、《刑事科学技术导论》、《微量物证分析学》、《大学化学》、《现代科技概论》等课程,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了省部级及学院科研、教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教材、工具书17部,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与学科的建设和通过司法鉴定服务社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多次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广东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学院优秀教师、广东省公安科技先进个人、全省公安科技先进个人、个人二等功、三等功等称号或奖励。
参与办理各类案件近千余起,解决了大量基层鉴定部门无力解决的鉴定难题。
主要科研教研项目
2001年-2002年,主持国家级课题子课题《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圆珠笔油墨字迹色痕相对形成时间鉴定的研究》。
2001年-2002年,主持校级科研课题《毛细管电泳法在刑事技术领域应用的研究》。
2001年-2005年,主持省级教研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刑事技术专业学生办案能力的培养》。
2001年-2006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部级课题《华南地区尸食性昆虫的法医学应用研究》。
2002年-2008年,主持公安部重点科研项目《摇头丸中毒检材中MDMA及代谢物检验方法和致死量的研究》。
2009年-2014年,主持省级教研项目《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1年-2015年,主持省级教研项目《刑事科学技术特色专业》。
2012年,主持省级教研项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主要学术论文
1994年,《同步扫描荧光法鉴别人体脂肪和常见动物油脂》第一作者。
1994年,《同步扫描荧光法鉴别人体脂肪和常见动物油脂》第一作者。
2001年,《正交法优化分析蓝色圆珠笔油墨的缓冲体系》第一作者。
2001年,《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在刑事技术领域的应用》第一作者。
2002年,《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鉴别蓝色圆珠笔油墨》第一作者。
2003年,《毛细管电泳法分析微量圆珠笔油墨的研究》第一作者。
2004年,《生物检材中MDMA及其代谢物的分析研究进展》第一作者。
2006年,《生物检材中MDMA和MDA的固相萃取和GC/NPD分析》第一作者。
2007年,《摇头丸中毒兔血、尿中MDMA及其代谢物MDA的GC/MS分析》第一作者。
2008年,《摇头丸中毒检材中MDMA及代谢物检验方法和致死量的研究》第一作者。
主要教材论著
1996年,参编《中国刑事警察辞典》。
1999年,编著《微量物证勘查与检验》。
2002年,主编《物证分析学》。
2004年,副主编《刑事化验教程》。
2010年,主编《新编刑事科学技术教程》。
2011年,主编《微量物证分析学简明教程》。
主要获奖情况
1991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用荧光光谱法鉴别微量植物油的研究》,获中国刑警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获中国刑警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教学、科研、办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2年,主持《基于“三抓手、三构建、三打造” 模式的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